印度洋:“印度之洋”?
  印度海洋安全戰略的總體目標明顯地超越了其戰略能力。實際上,潘尼迦60多年前提出的疑問——“印度能否在一定時期內不靠外援成為海權國?”——至今依然沒有解決。
  宋德星
  “從這艘船上,我瞭望印度,思考這個國家和它的地理位置。它三面環海,第四面是高山。實際上,我們國家可以說恰好處於大海的波濤之中。在這種環境里,我沉思我們與大海的緊密聯繫……無論是誰控制了印度洋,首先將導致印度的海上貿易受人擺佈,其次便是印度的獨立不保。”
  1958年,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在一艘輪船上作了這樣一番講話。從那時起,印度眼裡的印度洋,便有了特殊的意義。
  冷戰結束後,隨著南亞“地區核心國家”地位的穩固,特別是1998年核武化後遭受大規模武裝入侵的危險顯著降低,以及海洋經濟的強勁發展,崛起的印度更是把相當多的資源投向了印度洋,試圖走出一條印度洋強國復興之路。
  “印度來日的偉大,在於海洋”
  作為南亞次大陸的濱海大國,印度在印度洋地區擁有7516.6公里的海岸線,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168個沿海港口。在印度的印度洋專屬經濟區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礦物及其他生物與非生物資源。該國的許多經濟與工業活動,如開采石油等,都在近海開展。現在,印度有97%的海外貿易依靠海洋進行、70%的能源資源通過海洋運輸,因此,保護海洋商貿與海洋航運安全也成了印度海洋經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分析海洋印度,就不得不提及印度現代海權理論之父K.M。潘尼迦關於印度的戰略定位:印度在未來不可能成為一個亞洲陸上強國,印度必須與“海洋體制”結盟。
  他說:“印度洋,對於別的國家來說,不過是許多重要海區之一,但對印度來說,卻是唯一重要的海區。印度的生命線集中在這裡,它的未來有賴於保持這個海區的自由。除非印度洋常享自由……否則,什麼振興工業,發展商業,穩定政局等等,一切都談不上……主宰著印度國防全盤戰略的,是海洋。”他的結論是:“印度來日的偉大,在於海洋。”
  潘尼迦的論斷,也使不少印度人樂於相信現代海權理論奠基人馬漢的一項未經考證的預言:“二十一世紀將在印度洋上決定世界的命運。”
  這一預言,世人將信將疑,但一些印度人認為它是一個真命題,因為它完全符合他們關於印度洋的認識邏輯,無論是歷史的、地理的、發展的還是權勢的邏輯。
  “圍欄”印度洋
  基於印度洋地區的安全態勢、自身的戰略利益以及用以實現戰略利益的海上實力,印度特別強調“控海”和“拒海”兩大關鍵戰略信條。
  所謂控海,是指在特定時間內,能根據自己的需要使用特定的海域;如果需要,同時不讓對手使用該海域。拒海則是指在特定時間內不讓敵人使用特定海域,同時自己也不需要在這段特定時間內使用該海域。
  在控海與拒海戰略信條的指引下,印度推行著一種可稱之為“圍欄”戰略的海洋安全戰略,這個“圍欄”由以印度次大陸為中心向外延伸的三個同心半圓形戰略區組成,並沿孟買-亭可馬裡-科科島軸心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圍欄”戰略按等級分為三個控制區:第一是完全控制區——海岸線向外延伸500公里內的海域,其次是中等控制區——500公里至1000公里範圍內的海域,第三是軟控制區——包括印度洋剩餘的所有部分。
  印度最關註的地區自然是離得最近的完全控制區,其中最重要的是從海岸線向外延伸200海裡的專屬經濟區。在這個海域內,印度必須擁有絕對的海上力量投送能力及控制空中和水下空間的能力,以便實施有效的控海和拒海。
  在中等控制區,發展拒海能力被認為是有效的防衛手段。印度認為,要保護核心經濟設施,就不能讓敵人的海上力量接近完全控制區,同敵對海上力量的戰鬥應該在離岸500公里到1000公里的區域進行。在中等控制區內,印度海軍的主要目標就是使侵入該區域的敵對勢力看不到獲得好處的機會,併為經過的印度商船提供保護。
  海岸線1000公里之外的印度洋海域是印度的軟控制區。任何地區大國勢力大規模向該地區滲透都會被印度視為安全隱患。印度認為,如果該地區安全不保,那麼本國就可能會遭受強制外交。因此,通過遠程海上偵察機在外圍海域監視大國海軍活動已成為印度海軍的一項迫切需求,而獲得核動力潛艇則是印度海軍的另一項關鍵需求,雖然一兩艘戰略核潛艇對於改變印度洋上的戰略態勢作用不大,但其隱蔽性好、行動迅速、下潛時間長等特點,仍可給印度帶來一定的威懾能力。
  藍水海軍與前進部署
  在印度的海洋強國夢中,海軍力量建設被置於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據新時期的印度海洋學說和海洋軍事戰略,印度海軍必須具備在印度洋地區打敗大國海軍分遣艦隊的能力,以確保印度的國家安全和海洋利益不受侵害。為此,印度不僅需要一支強大的“藍水海軍”,而且需要進行前進部署。印度的海軍軍官和戰略分析家們也都熱衷於鼓吹所謂的“海軍前進戰略”,即向東擴展到中國南海、太平洋沿岸地區,向南拓展至好望角甚至大西洋,向西推進至蘇伊士運河。
  基於這樣的戰略需求,在海軍建設方面,印度希望到2022年其海軍艦艇數量超過160艘,包括3艘航母、60艘主力戰鬥艦,此外還要擁有近400架飛機。
  當前,印度正在大力發展大型水面艦艇。從俄羅斯獲得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空母艦,於2014年1月加入印海軍序列,並改名為“維克拉馬迪亞”號(也稱“超日王”號)。同時,印度已在科欽造船廠建造4萬噸級的國產航母“藍天衛士”號,計劃於2018年列裝海軍部隊。屆時,加上現役的“維拉特”號航母,印度將擁有三個航母戰鬥群。
  海航方面,印度一方面大力加強海上艦載機的攻擊能力,另一方面也努力加強海上偵察與監視能力。為此,印度採購了先進的米格-29K艦載戰鬥機和卡-31預警直升機,以及P-8I海上巡邏機。印度還從近、中、遠三個層次加強了對印度洋地區的空中偵察與監視,具體措施包括採購無人機、中程海事偵察機和遠程海事偵察機等。
  作為一個有著宏大抱負的國家,印度如今已視印度洋為“擴展了的鄰居”,並認為,它在該地區廣泛的利益,必須由海軍來維護。為此,在加強硬實力建設的同時,印度海軍也採取了前進部署的態勢。
  當然,就海軍力量的運用而言,印度並沒有單純地從軍事的角度來進行界定,而是賦予其多元角色和作用,包括軍事角色、外交角色、維穩角色和人道主義角色。正因為如此,在印度的海洋安全戰略中,一方麵包括海軍在內的海上力量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另一方面也強調了政治、外交和軍事手段的綜合運用,以期達成最佳的戰略效果。
  但毫無疑問,印度海洋安全戰略的總體目標明顯地超越了其戰略能力。實際上,潘尼迦60多年前提出的疑問——“印度能否在一定時期內不靠外援成為海權國?”——至今依然沒有解決。
  (作者系南京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2014年2月19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4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vixyxcqwuqc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